他表示,回到岗位后,将系统复盘单位项目,查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持续改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比如从分配看,企业前三年要为入股农民保底分红,三年后再按比例分红。比较而言,土地会显得相对稀缺。
若按比例分红,意味着农民入股三年内不能有收益。而六盘水作为三变的发源地,将成为国家层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样板。留心观察,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群体,有谁不是靠资产性收入致富的?回头再说三变。三个星期前,我专程赴六盘水调研,从钟山到水城、再到盘州,发现农民谈起三变个个头头是道、如数家珍。无产者要摆脱贫困,唯有剥夺剥夺者。
土地与劳动力相比,由于土地供给不能增加,而人口却不断增长。编者按:8月3日,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东京率中央党校课题组到我市,就脱贫攻坚、三变改革、党建扶贫等工作展开调研,并对六盘水三变改革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升。为什么是封闭经济?因为不得不这样。
另外,要素流动里面的人才流动应该是来去自由,欢迎外国人到中国工作,发挥其才能贡献于中国,中国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大的发挥能力的平台。现在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要推广到全国,我们已经加入了RCEP,和RCEP的国家是自由贸易的,并且我们也在积极申请加入CPTPP,在这个伙伴关系里面,商品是自由贸易的。在开放上同样要由双轨制变成单轨制。这些产业数量不多,既然不多,就应该用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而不是像计划经济时代用扭曲市场或干预市场的方式来进行暗补,应该从暗补变成明补。
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好处是:一方面,维持了稳定,因为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能继续得到保护补贴,所以企业还能活,不像苏联、东欧,它们把保护、补贴取消之后国有企业就全垮了。现在既然已经符合比较优势,数量限制就要取消,关税就要降低,这也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探索自由贸易区,从上海开始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的原因。
必须有这样的价格信号,市场才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现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除涉及国防和经济安全的产业政府要直接补贴之外,其他产业都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既要有效市场,也要有为政府,这样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我想这不仅是全党的中心任务,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之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积聚在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导致的结果就是极端气候不断出现,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这是西方式现代化的结果。当时国家对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劳动密集型的,实行低关税,而且积极招商引资,关税降得非常低。当然,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太一样,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现代化是以环境破坏和污染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政治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不是实行西方的共和宪政。但是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影响下,这些发达国家出现了贫富分化。
另一方面,让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快速发展起来。当然,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不断积累,比较优势会不断变化,因此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变迁,也要有政府来应对在结构变迁中出现的市场失灵状况(包括对现行者的补偿,此外还有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这是比较优势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政府也集中力量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营商环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生态文明下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果允许投资,就是以市场换资本、换技术的方式进行。在资金流动上,除了短期流动的热钱需要管制,对于长期的资金流动,像外国直接投资,也要使投资者享受中国的国民待遇,允许资金自由进出。我们要追求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那些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制造业,实行开放的政策。
我们的人口有1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比重约为18%。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当时市场基本不存在,是政府用计划代替市场来配置资源,那我们是怎样走向现代改革的呢?当时我们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所讲的,一次性地把政府的干预全部取消,推行市场化、自由化。
发展中国家过去在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普遍不成功,是因为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把西方的宪政民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上层建筑作为追求目标,但没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所以普遍失败。对少数关系到国防安全,或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可能被卡脖子的技术则采取不同做法。
更重要的是,这也给其他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现代化道路。从成果上来讲,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帮助中国快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是以渐进双轨的方式进行的,开放其实也是。比如说在加入WTO之前,我们很多产业的关税已经降到5%甚至更低,而且政府还积极招商引资,给予其各种优惠。当然,我们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也不是很成功,原因是我们要建立的产业违反了我们的要素禀赋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中国已经变成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按照市场利率计算的第二大经济体。
我相信在2025年完成十四五规划之前,我们可以跨过这个门槛,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这样的价格信号到现在为止只有一种办法才能获得,那就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正如前几年非常有影响的、由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写的《21世纪资本论》所论述的那样,这些发达国家的两极分化情形不断恶化,富的人非常富,穷的人非常穷。现在除了少数关系国防和军事安全的产业,其他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基本上都符合比较优势,比如钢铁产业、造船业,这些中国的传统重工业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竞争力,既然符合比较优势,就不需要保护补贴,就可以把渐进双轨的老人老办法——为了保护国有企业所采取的各种干预措施——取消,可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资本变得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时候,资本就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所以只能是封闭经济,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资源,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起来。以美国为例,自1776年建国以来,在240多年的历史中,它只有16年的时间没有参与战争,其他时间都在打仗。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道理。
我们的发展除了少数涉及国防安全的和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都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方式。我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在重工业方面我们是没有比较优势的,因为当时资本比较短缺。因为比较优势是由要素结构的相对稀缺性决定的:劳动力多、资本短缺的时候,劳动力相对便宜、资本相对昂贵。
(作者系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高水平对外开放 。我们运用的是一种渐进双轨的方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评论留言